文房清賞25寶——筆插 筆掭 糊斗 香囊 水丞 墨床 古琴 壓尺 拜帖匣 印泥盒 硯屏 筆筒 界尺 水勺 文鎮 文房匾 筆架 臂擱 名帖(名片)印泥 硯滴 香筒扇骨 折扇 紈扇
筆插是常見的文房用品之一,其管內可插筆或其它物品。在宋代的《槐陰消夏圖》、《西園雅集圖》等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筆插的形象。明代,室內陳設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類。
文房清賞——筆掭
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為下筆行文描畫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筆之間發生墨色濃淡不均的現象。
伺候筆的文玩很多,諸如筆筒、筆海、筆格、筆洗、筆掛、筆屏、筆船、筆插、筆簾、筆盒,以及筆覘與筆掭。這些用具各司其職,又都成為文房中既實用又能摩挲的東西,故被視為文房珍玩。有人將筆覘與筆掭列為兩種文具,其實它們是同一種器具,有著同樣的功能,都是文人書寫繪畫時,用來掭試毛筆的用具。另外,這種文玩還可稱“筆舐”。
可以說自從誕生了毛筆后,就出現了舐筆的需要,舐筆可在硯上,也可在紙絹上,作為一個單獨的舐筆工具,且具有文玩含義的舐筆文具,大約在宋代,現存有南宋哥窯荷葉形筆覘?!肮P覘”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風氣愈漸興盛,其間文人競相編書立作,論述文房器物,經典文著有《長物志》與《考?余事》。前者為文震亨所著,文氏字啟美,號木雞生,長洲(今蘇州)人,其生于簪纓世族,家學淵源,“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即為其曾祖,祖父文彭、叔祖父文嘉、文臺和父親文元發均為書畫名家。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七“器具”中有“筆覘”條目,文云:“筆覘,定窯、龍泉小淺碟俱佳,水晶、琉璃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葉為之者,尤俗?!睆奈氖鲋?,可知當時的筆覘是種小淺碟,片葉造型,材質有陶瓷、水晶、琉璃與玉石?!犊?余事》為屠隆編者,他在文房器具中,一共列舉了45種,筆覘排在第八位,可見筆覘在當時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成書于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論》中,并無筆覘一詞,由此可判斷,“筆覘”的名稱發端于明后期。那么,為何有“筆覘”這么個名稱呢?原來這是文人的雅氣所致。覘,系看、窺看之意,《淮南子·?真訓》:“其兄掩戶而入覘之?!眲撛煲粋€精致的東西讓毛筆窺看,這便成了筆覘。依據文氏《長物志》的描繪以及實物遺存,可以斷定,筆覘是片葉造型的好看的淺碟,以陶瓷居多。
筆覘到了清代,發生了材質與造型上的變化。材質由陶瓷、玉石類,改變成更具有應用功能的硯石,尤其追求石中名品,如端石中的魚腦凍、蕉葉白、天青,歙石中的羅紋、眉子、金星等。所以它們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常常要勝過實用價值。筆覘的造型也發生了變化,由原先的花色淺碟狀,演變成不事雕琢,打磨細膩的硯式素面狀。它又可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做工厚重、古樸的幾何形狀,以長方形居多,亦有花狀與祥云形等,均為光滑素面,最多在石邊略加邊款刻字,故又有“硯磚”之名。其二,取天然籽料磨平而為之,留有天然的皮色,純樸而古雅,又可稱“仔硯”。至此,筆覘名稱也變成“筆掭”了。
文房清賞——糊斗
糊斗,古時對貯漿糊器具的稱謂。明屠隆《考盤余事》中載:糊斗有銅質、陶質材料制成;有酒杯式、帶足長筒式等數種,今無此制作。糊斗分蓋、器兩部分。糊斗為文房中盛糨糊之器,加蓋以防鼠竊。此器形制穩重大方,色調清雅。器聲是老紅木所制所用材料是防止糨糊變質,瓷器蓋子上的金錢眼又是防止糨糊變質和防鼠竊,雙重功能。
糊斗用青銅制作的最好,便于洗滌。有古代青銅小提鹵,像一個拳頭般大,上有一根系在提梁上的繩子,有糊斗蓋,盛漿糊就可免去鼠竊之憂。又有古代銅圓甕,甕腹像酒杯樣式,下有一方座,并巨甕體厚重,不知古人作什么用,今天用它來作糊斗卻正合適。建窯造有一種外黑內白的長罐,定窯造有蒜蒲形圓腹長罐,都可用來做糊斗。哥窯造的斛狀的方斗,中有一橫梁,也可作糊斗用。古代青銅三箍長筒,底下有三只腳,高約二寸,非常適宜裝漿糊。
法糊方:白面粉一斤,浸漬三至五天,等發酸發臭之后,加白芨粉五錢,黃蠟三錢,白蕓香三錢,石灰粉一錢,官粉一錢,明礬二錢。再用花椒一二兩煎湯,除去椒,接著將黃蠟、明礬、蕓香、石灰、官粉投人椒湯中熬化,然后將面粉投人作糊,則粘褡牢固而不會脫落。另一制法:細面粉一斤,加白芨粉四兩,用楮樹汁調制,也很好。
既有糊斗,豈可同俗人一樣用手指涂抹漿糊,于是就有了專門的文具,俗稱抹子。一般用象牙,竹片制成,以便于事后的清洗。
文房清賞——香囊
古代很早就有佩香的風俗,《廣韻平支》云:“縭,婦人香纓,古者香纓以五彩絲為之,女子許嫁后系諸身,云有系屬?!边@種風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淵源。古詩中有香囊懸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戴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晉之時,佩帶香囊更成為雅好風流的一種表現,東晉謝玄就特別喜歡佩紫羅香囊,謝安怕其玩物喪志,但又不想傷害他,就用嬉戲的方法贏得了香囊,燒了,成為了歷史上的一端佳話。后世香囊則成為男女常佩的飾物,秦觀《滿庭芳》里有“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的句子就是明證。不僅身體佩戴香囊,香還被用來散撒或懸掛于帳子之內,據載后主李煜宮中有主香宮女,持百合香、粉屑各處均散。洪芻在《香譜》中則提到后主自制的帳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兩,甲香三兩,皆細研成屑,取鵝梨汁蒸干焚之。不惟帳中用香,宋代貴婦人的車里也懸掛香囊,成為一時的風尚。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特別記下了當時的這種風尚京師承平時,宋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車中又自持兩小香毬,車馳過,香煙如云,數里不絕,塵土皆香。
在宋詞中常有油壁香車香車寶馬這樣的詞,大概就是指的這種懸掛香囊的犢車。如晏殊的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李清照的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文房清賞——水丞
文房清賞——墨床
墨床亦稱墨架、墨臺。研磨墨時稍事停歇,因墨錠磨墨處濕潤,亂放容易玷污他物,故為供臨時擱墨錠用的用具。多為玉、瓷所制,通常不會太大,寬不過二指,長不過三寸。造型一般為幾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簡練。其產生的具體年代不可考,文獻亦鮮有記載。目前所見最早的為明代器物,明代由于制墨業的繁榮,墨床也隨之流行,它的外形常與墨形相吻合,又因明代尚樸素渾厚之風,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線條勁挺,棱角分明,表面紋飾極淺,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通體不加任何雕飾。清代是文房雅玩的鼎盛時期,墨床的制作材質,也從古銅、玉器,發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瑪瑙、翡翠、景泰藍。它從單純的承墨用具,發展到既實用又可賞玩的藝術品。
清代墨床較為常見,玉墨床多為幾案形,但較明代雕工細膩。青白玉墨床,幾案形,與白玉墨床造型相仿,但雕工明顯較上器細膩,風格殊異。清代玉墨床的另一特征是床面多有紋飾。如玉墨床,幾案形,造型簡單,線條圓潤,案面雕有東坡游赤壁圖,淺浮雕的技法純熟,紋飾層次分明。為清代玉墨床中的精品。
清代木墨床多用玉鑲嵌床面,嵌玉雕墨床,幾案形,紅木座上嵌有白玉牌,雕飾有花叢鸚鵡紋。紅白相襯,別有韻味,清早期器物。清代墨床以瓷質較多,但形制不外乎幾案形、床形兩種。最為常見的是幾案形墨床、筆架兩用器物。粉彩山水墨床,幾案形,兩邊有山狀凹凸用以擱筆,中為平面用以擱墨,床面繪有山水紋飾,下有紅木床座。墨床在文房用具傳世品中最為少見,收藏難度較大,不易形成系列。
文房清賞——古琴
文房清賞——壓尺
壓尺,屬于鎮紙之類,因為其長而扁平如尺,故名。一般成對,用于鎮壓大幅的字畫、長卷。
文房清賞——拜帖匣
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交往活動也日益的頻繁,拜訪投刺之風盛行,于是就有了專門盛裝名刺(名片)的盒具:拜帖匣,又稱拜匣。拜帖匣多選用紫檀、黃花梨等名木制作,長約尺余,寬三寸。拜匣,在拜客、送禮時,不僅可放置柬帖,還可放置禮封和零碎之物。晚清、民國時期,名帖開始小型化,拜帖匣也多棄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精致的名片盒。當時除流行象牙鏤刻名片盒之外,還有采用紫檀、黃楊木、螺鈿、玳瑁等材料制作的名片盒;民間則多用織繡的“名片夾”,色彩絢麗,也頗有特色。
文房清賞——印泥盒
印泥盒,亦稱印奩、印色池。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宋曾鞏詩:“印奩封罷閣鈐間,喜有秋毫免素餐?!眰魇榔分幸嘁娪刑拼『?,由此可見,印盒不晚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窯均燒造過印盒。
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箋》中將印泥盒列為專項。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內盛印泥處十分平。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銀、銅、鐵、象牙等多種,造型各異,雕琢精妙,可用可賞。前人有云:“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銅錫有銹。玉與水晶及燒料俱有潮濕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為之,亦不適用?!?
文房清賞——硯屏
硯屏是擱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過去研墨寫字,墨得自己磨。不像現在,有現成的墨汁一倒就行。過去沒這事兒,先得自己研墨,研倆鐘頭,終于研好了,爹媽叫去吃飯,回來一看,墨干了!這時候就必須擱一個屏風,擋在墨前,防止有小風吹到它,使其盡可能慢一點兒干。這就是硯屏最初的功能。
硯屏在宋朝就有了。宋朝人認為是蘇東坡、黃庭堅發明了硯屏。宋代文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說:“古無硯屏……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鄙焦?,就是黃庭堅。我發現好事一定記在名人頭上。其實硯屏不一定是蘇東坡、黃庭堅這樣的大人物發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
硯屏擱在桌子上的時間長了以后,逐漸變換了角色。一開始,它是強調功能性的家具,當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時,它的陳設性就出現了。此時,硯屏上的裝飾開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桌屏后來就不擱在需要研墨的畫桌或畫案上了,而是直接擱在條案上,就是為了讓人欣賞。
文房清賞——筆筒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文房清賞——界尺
《三才圖會·器用類》說:“尺(界尺)以鎮紙,錐以刺書”;《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界尺,文具。以畫界罫線,兼鎮紙幅。與戒尺不同”。從這里考證,我們可以知道:界尺,是用來畫直線、打方格兼壓紙的一種文具,一般上面標注有刻度。
在中國繪畫中,有個很獨特的門類:界畫,指的就是描繪古代建筑時,使用界尺來劃線條,使線條不變形,無粗細的繪畫方式。
文房清賞——水勺
水勺,用于研墨時從水盂中取水的小勺,故又名水盂勺。通常為銅制小勺,高檔的也有玉制、珊瑚和象牙的。小勺雖不起眼,卻也頗為講究。造型多取自于傳統動植物紋飾,玲瓏可愛??梢罁渖妆脑煨?,分做幾大類,分別介紹與下。
1,鵝首式,估計與羲之愛鵝的傳說有關。典出《晉書·王羲之傳》:“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市買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睋f,白鵝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羲之從中悟出運筆之神韻,其字出神入化,流暢瀟灑。后人學字運筆均學王羲之。小勺以鵝首為之,有勤學苦練、風雅助人之意。
文房清賞——文鎮
鎮為壓物之器,其歷史源遠流長。
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興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古代鎮紙大多采用兔、馬、羊、鹿、蟾蜍等動物的立體造型,面積較小而分量較重,材質多為玉、陶瓷、銅以及水晶等等。明清兩代,書畫名家輩出,極大的促進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鎮紙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新的變化,材料除了繼續使用銅、玉之外,還增加了石材、紫檀木、烏木等等,形狀大多為長方形,因為這個緣故,鎮紙也常常被叫做鎮尺、壓尺。
魏、晉、隋、唐隨著在紙絹上書寫作畫的興起,特別是明清時文人書寫繪畫用紙用絹的增多,壓書、壓紙的紙鎮,書鎮格外興盛,鎮的質地更加多樣,但自身重量減輕,體型略為縮小。質地除銅、鐵、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景泰藍、象牙、竹木等都可作成紙鎮,提供文房清玩。此階段浙江衢州瓜園村史繩祖墓出土的宋玉免鎮,應為富有階層所使用的紙鎮,屬高檔的文房用具。
唐長沙窯出土的各式瓷鎮,造型包括獅、虎、豹、龜、蛙等應為士庶階層所使用的紙鎮。紙鎮或制成尺形,也稱鎮尺。福州茶園山南宋墓曾出土獸鈕銅鎮尺。鎮尺從宋一直流傳至今是適合文人雅士階層文房使用的精銅小件器或仿古創新的案頭珍玩。
文房清賞——文房匾
匾額,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簡稱為扁、匾或額。中國的古建筑上,多綴有匾額。匾額以其多變的式樣、高藝術化的書法藝術,與雄偉壯觀的建筑相互輝映,和諧統一,成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額講究的是內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現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封建社會,那些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政治規范政績顯著者,多被賞以匾額,稱“扁表”?!逗鬂h書·百官志》里說:“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鲍@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種很高的榮譽。其中不乏對真正維護民族利益,為民伸張正義之人的表彰,如岳王廟的“還我河山”匾,老百姓贈給海瑞的“海青天”匾。但更多的是維護封建倫理的匾額,對如眾多烈女節婦、官宦人家的表彰,對恪守封建倫常、政治規范起警策、訓誡和宣傳作用,如《紅樓夢》里先皇御筆的“慎終追遠”。
古代還有一類官匾,是官員為表白為官初衷和抱負,喜用懸金匾形式昭示民眾,并以此為鑒自勉。官匾多懸于公堂之上,內容則以表白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鏡高懸”、“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統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懸“公正明”手書匾額,自警治國要公正。
也有相當多的匾額是屋、齋等居處用以寄寓明志、綴飾美化的。如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書塾掛“三味書屋”木質橫匾。用語切當,意味深長。如林則徐書齋懸有“制怒”匾額,自警待人處事要冷靜慎重。鄭板橋的“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眱蓧K匾額,更是寓意深刻。
民間根據禮節和風俗,在人際交往中也有匾額交流,如祝壽時的“壽比南山”,建屋落成時的“華堂永晝”,添子的“文曲星耀”等。在閩粵臺等地民居的大門口、廳堂或樓房上,往往懸掛有與該姓氏堂號有關的匾額,如姓張的家族一般用“金鑒千秋”、“漁陽惠政”;李姓用“西隴望族”、“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澤”、“九龍衍派”等。
中國商家的“商匾”,其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等美好愿望。如舊時浙江紹興酒樓上掛有“太白遺風”、“劉伶停車”等長方形青龍扁,顯得含蓄多趣?,F代商家所懸匾額更是推陳出新,巧構妙句,如餃子館題匾“無所不包”,石灰廠題匾“白和起家”,當鋪題匾“當之無愧”,音響電器行題匾“一呼四應”等,都很含蓄多趣,耐人尋味。
我國風景名勝、園林古跡的匾額,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輝?!都t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寶玉機敏勸諸賓”,就描繪了題匾趣事。賈政說:“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贝嗽挼莱隽素翌~具有美化景點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又如《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所居之處題寫的匾額有“稻香村”、“瀟湘館”、“怡紅院”、“秋爽齋”、“蘅蕪苑”、“大觀樓”、“綴錦閣”、“蓼風軒”、“藕香榭”、“紫菱洲”等,還有四字匾額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風”、“荻蘆夜雪”等。
文房清賞——筆架
應該說自毛筆產生的那一天,筆架就會隨之產生。最早起著架筆功能的是筆格。格者支架也。唐代陸龜蒙在《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詩中寫道:“自拂煙霞安筆格,獨開封檢試砂床?!泵鞔缆≡凇段木哐啪帯分幸矊iT敘述筆格。上述年代的筆格實物雖不能見,但通過文獻可以得知,筆格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筆掛。有的書中說筆架亦稱筆格,但根據兩者造型之差異,確切地說二者不能“亦稱”。筆架為石質,因質地堅硬而得以傳世;筆格為木質,故很難傳世。筆架與筆格在使用上也不一樣:筆架是將毛筆臥于架上,而筆格是將毛筆筆鋒朝下懸于支架。宋無名氏所作《致虛雜俎》載,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班”。這是迄今為止有關筆架的最早記載。根據“巧石”推測,王羲之的筆架似為未經雕琢的天然石料。1981年,浙江諸暨發現一座南宋夫妻合葬墓,出土了硯臺、鎮紙、水盂和石雕筆架等文房用具。該筆架為石制,色澤黝黑,石質細膩潤滑,高5.9厘米,長26.8厘米,雕成二十座起伏的山巒,中部山峰突兀,兩側逶迤疊嶂,是一件罕見的石雕藝術品。這說明最晚到宋代時已對石質筆架進行人工雕琢。
在我國古代除了筆架、筆格能起到架筆的功能外,尚有筆插。明清的筆插質地多為瓷、玉,多為鼓形,上面有圓孔若干,可將毛筆筆鋒朝下插入孔內。下面可貯水,防止筆鋒干裂。這種筆插將水盂和筆插的功能融為一體,使文房用具的功能得到提升。
明清之際,筆架由最初的石質發展為瓷質,尚有玉、木、竹、銅、鐵、漆、珊瑚、象牙、犀牛角等制成。此時期的筆架由最初單純的實用性發展為實用性和觀賞性兼具,有的甚至只做觀賞與把玩。造型變得多樣,構圖極具個性化。清代佚名《乾隆朝服像軸》中弘歷手握毛筆,案上有硯臺、水盂、鎮紙、筆架等。這種“山”字形的筆架,后來俗稱筆山。
文房清賞——臂擱
中國傳統書寫格式是由右至左,為了防止手臂沾墨,而出現了承腕枕臂的文具——臂擱。竹片因為肚稍虛起,不惹墨,最為適用。作書揮毫時枕在臂下,既防墨跡沾臂,夏天可防臂上汗水滲紙,又可代替文鎮壓在紙面上。
臂擱外形扁片長條狀,在竹刻品類中,是常用的文具,也是深受文人喜愛之雅玩,揮毫之余,把玩摩挲,日久溫潤而見神采;而竹刻臂擱更是竹刻藝術的主要代表之一,明、清兩代名家都有精品傳世,例如朱三松人物圖臂擱;清代中期以后,竹臂擱幾乎取代了筆筒的地位。
臂擱,在《長物志》,《考盤余事》、《竹人錄》等古籍中都稱“秘閣”?!懊亻w”是古代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以后由秘書監掌管;在漢魏時,尚書省是皇帝的秘書機關,所以“秘閣”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室所藏的圖書秘記,大概都是刻寫文字的竹片,這些藏在秘閣中的竹片,后來也被稱為“秘閣”,明代竹刻家就把刻制用來枕臂的竹片,沿稱為“秘閣”。
明清以來大量刻制竹秘閣,因其基本用途是擱臂,而不再是記事存作檔案。又“秘閣”與“臂擱”音相似,因此又改稱為“臂擱”。
臂擱,一般取竹筒去節,分劈成三片,器形近于平面。主要的刻制題材,有取座右銘為警策,有刻詩畫以為欣賞,或刻親友贈言以為留念。簡樸的三分之一竹片,因文人的寄情而衍生豐富的藝術與情趣,凌駕于其它質材的臂擱之上。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云:“臂擱,有以長樣古玉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為臂擱,上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亦佳。而倭人黑漆臂擱如圭,圓首方下,闊二寸余,肚稍虛起,恐惹字墨,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此為臂擱上品?!?
另外,也有覓擇如人面竹(龜背竹)等珍稀竹類,或形狀奇異的竹子而刻制的,就更為稀貴了。
文房清賞——名帖(名片)
名片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踵軍門上謁”,這里所記的“謁”即我們今天呈遞的名片。那時,紙尚未發明,名片是用竹木做的。
宋代通行一種叫“門狀”的名片,內容較復雜,像一封短信,多為下屬求見上司時使用的。張世南《游宦紀聞》中載有一門狀:醫博士程昉右昉 謹祗候參 節推狀元 伏聽裁旨 牒件如前 謹牒 治平四年九月 日 醫博士程昉 牒”
這是1067年醫博士程昉等候參拜某狀元的一封求見信,即門狀。節推,為一種官名,本意為曾受到節度使推舉的判官。從書寫格式及后世的此類實物推斷,這種門帖是用紙折成的折帖。首行“醫博士程昉”是寫在封面上的,其余內容寫入折內。
“門狀”制作甚為講究。有的門狀用紅綾制成,赤金為字。有的門狀就是一幅織錦,其上大紅絨字也是織成的。呈遞門狀時,還要加上底殼。下官見長官,用青色底殼。門生初見座師,則以紅綾制底殼。如此名片,即使是在今日也屬豪華型的。
這種“門狀”也稱“門帖”,因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在稱謂上與一般“名帖”也大不相同。一般名帖,只寫作:“某謹上謁某官某月日”,門狀則不同了,在稱謂上,往往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謙稱“門下小廝”、“渺渺小學生”之類,借以抬高對方。明代有本歷史傳奇劇,名《精忠旗》,其中有個故事:
某天,秦檜的奸黨何鑄、羅汝楫、萬俟卨要一起拜謁秦檜,共商與金兵議和之事。他們名帖上的具名,一個寫“晚生何鑄”、一個寫“門下晚學生羅汝楫”,一個寫的是“門下沐恩走犬萬俟卨?!焙舞T見了自嘆弗如道:“約定一樣寫'官銜晚生’,為何又加'門下晚學’、'沐恩走犬’字樣?這樣我又不濟了!”
古代的名片又稱“帖子”、“名刺”、“刺”、“名紙”,官員、商賈、文人相互拜訪時呈遞,叫做“投刺”之禮,此風氣在明清時期,最為鼎盛。據徐珂《清稗類鈔》的記載:“京師固冠蓋云集之地,名士之館于斯者,輒懷刺訪友,倒屣接賓,日不暇給?!痹诎菘蛻曛L中,又盛行只投刺、不見面的陋習。據陸容《菽園雜記》載,京師“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這種“望門投刺”的拜客者,并不是真拜客,而只是為了聲明一下“來過了”,于禮不失。還有的拜客者連自己家門都不出,只讓仆人帶著自己的名片去到處“投刺”。瞿灝《通俗編》上說:“京中士大夫賀正,皆于初一元旦,例不親往,以空車任載一代身,遣仆用梅箋裁為小帖,約二三寸,寫單款,小注寓邸款下,各門遍投之,謂之'片子’?!?
明清時,使用名片有不少講究,反映出人們在社會交際中存在著的尊卑等級關系。位尊者為了顯出高人一頭,使用名片也與眾不同。王世貞《觚不觚錄》說:“親王投刺,例不稱名,有書王者,有書別號者,體至尊也?!比藗冎灰豢疵蠈懙摹巴酢弊只騽e號,就知道是親王尊駕到了。又如汪啟淑《水曹清暇錄》記載:“前明門狀名紙,皆用白者,通籍后遇元旦賀壽用紅,位尊則平時皆用紅矣?!卑凑斩Y法,位尊者才可用紅名片。明代“名帖”還有一說道,即當過翰林者才有權用紅紙,寫大字。大概翰林系御用文人,與眾不同。清人汪啟淑在《水曹清暇錄》中記錄,明代進士初及第(通籍)者只在元旦或賀壽時用紅色名片,而地位尊貴者在平時即可以用紅色名刺。
清代,只要是生員以上者,就可使用紅色名刺,以至于普通的讀書人也都普遍使用起紅色名刺。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貼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謙恭,“名帖”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晚清,由于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的普及。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展,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名帖的樣式,歷元、明至清,均相沿不改。清末時,名帖使用很多,從保留下來的名帖看,有的已注明詳細地址,有的還加寫個人簡況,有的附有短語,如“請安謝步”,表示只為問候而來,勿煩主人回訪。也有的寫上“拜客留名,不作別用”,意在以防被人利用。還有利用先進的照相技術拍照片,制成的名片。
古代名刺,都要自己親筆手書,以示敬重。辛亥革命后,鉛印名片興起,逐漸少有親筆書寫的了。小小的名片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明清時社會交際中的多方面的情況。正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說:“即此(名片)一事之沿革,亦可以觀世風也?!?
文房清賞——印泥
漳州八寶印泥是中外書畫家酷愛的珍品。它是用珍珠、瑪瑙、珊瑚等八種珍貴材料精制而成,其創始人是漳州籍人魏長安,牌號“麗華齋”,十八世紀清乾隆時曾供皇家采購使用。1910年和1915年,八寶印泥曾分別參加南洋第一次勸業會,巴拿馬萬國博物展覽會,榮獲優質獎、甲等獎、特等獎。爪哇、仰光等地的華僑團體,贈予“金石增輝”、“馳譽神州”的獎狀和銀牌。孫中山先生給八寶印泥題詞:“品重珍珠”。搞戰期間,八寶印泥曾作為珍貴禮品贈給美國總統羅斯福。新中國成立后,八寶印泥的生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F在漳州文教用品廠生產的八寶印泥,保持原有的特點:冬不凝固,夏不滲油,芳香四溢,永不褪色。用書畫,其滲透性、粘著性更好,印跡邊緣所泛黃量,給人以“銀黃”的感覺;若印在紙上被火燒過,印跡仍然清晰可見。
文房清賞——香筒
香筒,燃點直式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是一種文房雅物。唐朝時李賀擷此物入詩,作成“曉奩妝秀靨,夜帳減香筒”的句子。宋朝周密也有關于此物的詞句,不過減一字成為“帳減香筒”。
文人或喜好雅趣的人燃香于筒內,煙霧氤氳中,或揮筆,或閱籍,其樂無窮;閨閣女子盛花或香料于其中,芬芳氣味通過玲瓏剔透的筒壁縷縷散發在空氣中,使得閨閣香暖素凈。生活中使用的香筒,點燃香后,既可驅蚊蟻,又可清新空氣,一舉兩得。這就決定了香筒的種類有兩種,一種用來做盛香花或香料的,用竹木雕成;另一種是豎直熏燒的線香,又稱為“香籠”或“香熏”,多為金屬材質。
香筒的造型是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放香料。關于香筒的制作方法,清代有人記述過。褚禮堂在《竹刻脞語》中說把直徑約一寸有余的竹子截成七八寸長,用檀木來作底,把山水人物刻在筒壁上就制成了香筒。用截竹的方式來制作的香筒是最為原始簡單的。在香筒發展的漫長歷程中,香筒的種類逐漸趨向多樣,制作工藝超越了簡單的“截”,飾以雕、鏤等方法,質料也慢慢地豐富起來,除竹而外,檀木、銅、玉等質料業已出現,并成為人們喜愛的品種。
相比較而言,用檀木、玉制作的香筒價格不低,多為收藏或觀賞之用,銅等質地的香筒,價格雖低廉,但古樸有趣,又盡現實用功能,為大眾普遍接受。
文房清賞——硯滴
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里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于是出現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
古人對硯滴的定義比較模糊,易和水盂相混淆,分辨不清?!短昭拧分姓f,有嘴的稱硯滴,“水丞,謂之水滴,又謂之蟾注”,顯然,這里把水盂(水丞)和硯滴混淆了?!讹嬃鼾S說瓷》中說:“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歸矣。古者以銅,后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不名曰盂?!币彩且粋€模糊概念,“貯水不多者”,既不準確,也不科學。
硯滴是什么,如何定義?——往硯中注水的各種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單獨的進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細緩者謂之硯滴。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后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多姿多彩,散發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
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讹嬃鼾S說瓷》:“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本唧w出現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蔽闹兴f“古人”語焉不詳,但滴晚于盂則是不爭之實。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于漢代,最早為銅制,后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熊形玉硯滴,為一張口卷舌,背有雙翅,右前肢托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器物。
魏晉時除流行漢時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較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與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劃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的典型器物。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制品外,還有銅制品,如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為一只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有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瓷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斗艷,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和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在文房用具中硯滴傳世品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視,故收藏難度較大。
文房清賞——扇骨
中國傳統的摺扇,扇骨多以竹木制作,也有象牙、獸骨、牛角、漆雕的。竹制扇骨除常見的玉竹、白竹,還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品種。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黃楊、桃絲、雞翅、楠木等。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傳世的古董文物中,扇面書畫除講究名家揮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極盡奢華,紫檀、烏木、玳瑁、象牙、斑竹、獸骨爭妍斗奇,陽雕、微刻、鑲嵌、髹漆、燙花、手繪錦上添花。
扇骨的式樣由簡而繁,花樣層出不窮。
直式方頭扇,造型極簡潔,為一長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現的式樣。用名貴材質如象牙、紫檀、烏木等做扇骨時,多選用此種式樣,以求充分利用材料。民國年間生產的直式方頭扇有“仿古雅扇”之稱。
和尚頭,此款式也叫圓頭或大圓頭,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頭處以扇釘為軸心成一圓球狀,看似和尚頭而得名。這種式樣多見于十六檔以下的大扇。和尚頭大多由一種材料聚成,也可在兩側加扇釘處鑲兩片異質材料,如竹骨鑲紫檀、象牙、玳瑁等。和尚頭扇骨一般較同等材質的扇骨價格高出一等。
螳螂腿,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較粗、下面很細,形狀頗似螳螂腿而得名。竹制扇骨大多采用這種式樣。木質扇骨柔韌性差,易在扇骨束腰處折斷,故不采納。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點是輕便適手。
波折式,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鄰兩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錯,看似層層波浪,動感十足。此種式樣僅見十六檔竹骨大扇。
細梢式,秋扇的特有款式。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細,露在外面的部分寬而圓轉。平展后扇骨排列嚴密,不露縫隙。材質有竹、棕竹、烏木、象牙、玳瑁等。
尖頭式,明代稱之為“尖根”,即聚頭處的形狀如削尖的矛頭。這種式樣僅見于十六檔竹骨大扇。
日本式,日式扇骨為九檔、十一檔。其特點是大骨窄,小骨與之相仿。扇面側面露于扇骨之外。
除上述基本式樣外,還有一些花式造型,如魚尾式、葫蘆式、如意式。
扇骨裝飾旨在捉高扇骨的美感和價值。常見的扇骨裝飾手法有雕刻、鑲嵌、髹漆、鏤空、合骨、燙花、手繪。
雕刻是扇骨裝飾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手法,尤其對竹骨而言。扇骨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單獨的收藏品類,雕刻工藝是藏家看重的一個方面,也是賞析和估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竹刻在唐代走向成熟,宋代更趨完善,明清兩代竹刻高手輩出,精品層出不窮。竹骨雕刻以玉竹為多。分陰刻和陽刻。陰刻又有深刻和淺刻之分。明清時,淺刻竹骨盛行,民國初年深刻頗受歡迎。深刻一般層次分明,而淺刻乍看如“劃痕”,其實好的淺刻作品筆鋒刀法無處不在。行內人多認為淺刻比深刻更見功夫,因為它的力度更難把握,細微的變化也更難處理。陽刻有沙地、平地之分。沙地也叫“沙地留青”,留青即在凸起部分保留竹皮。沙地是在鏟除了竹皮的竹肌上用特殊刀具打上密密麻麻的小點。平地是把地子全部鏟平。沙地制做省時,平地則耗時耗工。行家在論價時更看重后者。
鑲嵌是將骨、螺鈿、銀絲等材料嵌入扇骨,形成不同效果的紋飾。鑲嵌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嵌入法,二是嵌在漆骨的漆內,但牢固度不如前者,工藝上也較前者簡單。嵌螺鈿扇骨在清中前期十分盛行,多用于女扇。銀絲鑲嵌,通常用于烏木骨,顏色反差優雅醒目,幾乎成為一種固定組合。
文房清賞——折扇
扇的本意是門扉,源于虞舜時代,用于障塵蔽日,象征權威,后逐漸演變為引風納涼之用品,別稱“搖風”、“涼友”,夏令必備之物。
扇子集器用與審美于一體,或日用,或饋贈,或陳設賞玩。扇面用材,隋以前多見綾絹,隋唐時出現紙質,后有羽毛、竹編、麥桿、牙骨等;通常運用刺繡、書畫、雕刻藝術作為裝飾,各盡其妙。扇子產地面廣,主要來自蘇州、杭州、廣東、四川、湖北等地。自古以來,障扇、紈扇、折扇和特色工藝扇共同構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扇文化藝術,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
扇子和書畫藝術的結合源于東晉,宋元時廣為流傳,明清之際尤盛。它們相輔相成,同步發展,空靈的扇面為書畫者提供了運筆的天地,傳統的詩詞歌賦、書法及山水、人物、花鳥等多姿多彩的圖像,為樸素的扇子注入了藝術生命。
折扇始于南宋,因收則折疊而得名,攜帶方便,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書生用的折扇邊板纖秀,武士用的則寬大,和尚用的折扇,底部是個大圓頭,俗稱“和尚頭”。折扇多以紅木、紫檀、湘妃竹等高檔材料制成,或鑲銀絲、象牙,玉石,更顯富麗。然文人多喜以竹為骨,明人沈德符著的《萬歷野獲編》稱:“凡紫檀、象牙、烏楮,俱目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懷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貴,惟骨為時所尚?!?
一把小小的折扇,集造型、字畫、詩詞、印章、雕刻、鑲嵌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成為書畫的小品,文人的雅趣。此時,折扇已不再單為取涼,而是成為社交禮儀所必需,展示身份地位之新標志。即使秋涼冬寒,出門應事、訪親會友,也必一扇在手,以示儒雅風流。更有甚者,非名扇不用,非名匠所作之扇不書畫。到清代,此風尤熾,尤其是乾嘉以后,“折扇柄則象齒、檀香,甚或描寫仕女,以泥金填出雪景等。制一扇,所費數金,而人必數扇,且輾轉丐求名手書畫,以相夸耀?!保ㄇ濉o名氏《避兵雜記》)
文房清賞——紈扇
一輪明月形的扇子,古人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從歷代詠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1000多年間,宋代以后又與折扇并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小小的團扇曾流傳了數不清的風流俊雅之事。
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智锕澲?,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弊源恕扒锷纫娋琛北愠蔀橹袊膶W中的一個傳統意象。唐劉禹錫也曾作《團扇歌》:“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鼻蹇咨腥巍短一ㄉ取っ呦恪穭t有:“小生帶有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吧?!?
紈扇的邊框及柄以竹制居多,也有象牙之類,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繡畫山水花卉、仕女佛像,款式也是爭奇斗艷:既有圓似明月的,也有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海棠形、梅花形、馬蹄形、蕉葉形、桐葉形的。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團扇的制作,以四川和蘇杭制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明代謝肇制《五雜俎?物部四》說:“蜀扇每歲進御,饋遺不下百余萬,以上宮中用,每柄率值黃金一兩?!?
我要評論